-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一分飞艇回血上岸技巧心得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一. 官吏选拔制度发展
人才选拔制度大致延续时间世卿世禄制从夏朝到春秋时期军功爵制战国时期察举征辟制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从隋朝到清朝末年先秦时期四种人才选拔制度:
①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起源于夏、商、周时代,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②军功爵制:出现在战国时期,秦国是推行其最彻底的国家。凡立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而宗室子弟没有军功者,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世袭特权,也不再享有仅凭血缘关系就可高官厚禄,封爵封邑的特权。
③乡举里选:先秦时代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大比中,道德高尚、技艺了得的乡民被选拔出来,贡于周王。
④养士: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比较独特的选官途径。国君和贵族公子,把才德兼备或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人才,招揽养在身边,时机适合时从中挑选人才,选派官职。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当时以养士著名的四大公子。汉代时,人才选拔制度比较灵活,不仅皇帝可直接提拔人才,中央高官三公九卿以及地方的州牧、郡守等,均可自行征聘僚属,委以官职。
⑤征辟制: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皇帝征辟人才,一般授予博士或待诏称号;官员征辟人才,一般称为掾(yuàn)吏。他们往往要经过一段政治历练,方可担任职务。汉代以网罗天下名士为荣,士人也将其视作入仕的捷径。征辟始于西汉,盛于东汉,至魏晋衰微。
⑥郎官郎吏制度:汉代世家豪门特有的当官途径。郎官郎吏是对汉代帝王的侍从官侍郎、郎中、中郎等的统称,简称郎官。郎官们主要从贵族子弟中挑选机敏好学者到皇帝身边以备选用,皇帝对其只是管吃管住,偶尔有所赏赐。汉代许多朝廷重臣大将均出身郎官,如西汉东方朔、司马相如、霍去病等。东汉的曹操、袁绍等。
⑦察举制度:由诸侯王、公卿、郡守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来源。对象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具体分两科:常科,即定时定人数举荐;特科,并不定期,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常科由各地郡守每年向朝廷举荐孝者、廉者各一名,后统一称为孝廉;特科具体包括贤良文学、明经、有道、贤良方正、敦厚、明法、阴阳灾异等名目繁多的诸科。另外,秀才刚开始为特科,后来成为常科,逐渐形成了州举秀才、郡举孝廉体制。察举制度,西汉时比较严格,到东汉后期,政治腐败,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由于察举制的弊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建立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主要官吏选拔制度。
⑧九品中正制:由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人物,具体分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将评议结果汇报朝廷,朝廷则根据中正的评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分别委以官职。魏晚期及晋朝,由于门阀政治兴起,所选人才基本为世家大族,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统治的工具。科举制度是自隋至清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
⑨科举制:隋文帝鉴于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选官权力收到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度。至唐,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朝廷需要被分为众多科目,武则天时还添加了武举。到宋代,科举进一步规范化,正式形成三年一次、分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制度;乡试:在省城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京城考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在宫殿考试,考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殿试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内容各异。
⑩恩荫制:祖辈、父辈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相近的说法:门荫、荫补等。官吏选拔术语
1. 授官术语
①征: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征召。
②辟: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征召。
③荐、举、引: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举荐,引荐,提拔,任用。
④简、铨【quán】:选拔。
⑤授:授予官职,任命。
⑥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⑦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⑧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⑨起复: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
⑩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⑪主、秉、典:主管;后多跟管理的职责。
⑫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如知某州、守某郡,即“做某州(郡)长官 ”。
拓展: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仕:做官。仕宦:做官,任官职。仕进:进身为官。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2. 升官术语
①擢(zhuó):由选拔而提升。
②陟(zhì):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
④升:官职得到提拔。
⑤超迁/擢:破格升官。
3. 贬官术语
①谪、贬:贬官,降职并外放。
②黜、罢、免、夺:罢免官职。
③褫(chǐ):撤职查办。
④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⑤放:驱逐,流放。⑥窜:放逐,贬官。4. 调动术语
①徙、迁、转、调:改任官职,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不升不降。
②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③出、放:指出京受任。(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5. 兼职术语
①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②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③权、行、假、署(shǔ):临时代职。
6. 到任、离任、休假、行使职权术语
①新(始)视事:刚刚到任。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
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④致事、致政、休致:交还官职,即退休。
⑤归田:辞官还乡。
⑥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⑦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⑧用事:执掌政权,主管。 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听事:办公的地方。
8. 考核术语
①铨(quán):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②课试:考查、考核。
③考绩、考功:考核官吏的政绩。
9. 官学中的教师(学务官员)、学员名称
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
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③司业: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④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⑤学政:“提督学政”简称,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⑥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⑦助教: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祭酒和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⑧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⑨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10. 和疾病死亡有关的常见词语
①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丁母忧:母亲去世。
②行服:守孝,服丧。
③服阙:又叫“除服、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④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
⑤大渐:病危。
⑥寝疾:卧病。
⑦大辟:死刑。附录:高频实词分类
1、与科考有关:
贡举: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举荐科目:孝、廉),指科举考试。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即考中。
登第:登科,科举考中进士。
中第:科举考试及格。
落第、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进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2、表官职: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军事),司徒(民政),司空(土木工程)。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军事首脑。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太史:记史,管文书。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3、表政事:
诣:到,去。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课:考核、督促、征收。
风、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劾:检举,揭发。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短:进谗言,说坏话。
害:嫉妒。
折:指斥,指责,驳斥。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党:偏袒,伙同,包庇。
矫:假托,假传。
质:作人质;抵押。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多:赞扬,欣赏。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当:掌管,主持;判罪;对着,面对。
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干:治理;求取;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惩处;研究;医治。
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平:社会太平;平定。
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进献;奏乐。
疏:分条陈述;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疏远。
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论:研究,讨论;议论,评论;辩论;判罪。
表:上表推荐某人;外,与“里”相对;表扬,表彰;表明;标志。
案:考察,核实;(案问:审问,审查);巡行,巡视;文书,案卷;按照,依照;几案。
闻: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禀报;见闻,见识;名声,名誉。
罪:惩处,判罪。
置:赦罪,释放;放到一边,放弃;搁,安放;摆,设。
赈:救济。
听:治理,处理;判决;听从,接受;听任,任凭。
报:断狱,判决罪人;报答,报复;给回信,答复;报告,告知;报应;酬报。
籍:登记;名册,户口册;通“藉”,凭借。
4、跟京城有关: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注:禁内(宫内);禁外(宫外);禁宫(宫殿);禁闼(宫门,借指皇宫。闼:门);禁省(警卫森严的皇宫)。
阙:朝廷;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
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5、跟俸禄有关:
俸:俸禄,薪俸。
禄:官吏的薪俸。
秩:官吏的俸禄。
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6、表军事行动:
伐:①讨伐,进攻。②声讨。功劳。
袭:①偷袭;②继承,随封爵或职;③因循,沿袭。
克:①战胜,攻破;②能够;③克制。④约定或限定(时间)。如克日会战。
拔:①攻取;②提拔;③突出,超出。如出类拔萃。
破:打败,攻克。
敌:①仇敌,敌人;②抵挡,抵抗。如寡不敌众。③相当,匹敌。如势均力敌。
距:①通“拒”,抗拒,抵御;②距离。
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怀:①安抚。如怀敌附远;②(人心)归向。③想念,怀念。④心意,情怀;关心。
部:①统率,指挥;②部队;③官署,行政机关。
将:①带领;②扶,持。③将要,行将。④拿,用。⑤且,又。
间:①离间;②隔阂,疏远;③间或,断断续续地。④秘密地,悄悄地。⑤从小路。
引:①率领,引导。②拉开弓。③延长,伸长。④避开,退却。⑤取过来。⑥引用。
徇:示众。巡行。
勒:率领。
固:①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②坚持。③固执,顽固。④固定,稳固。⑤鄙陋。⑥本来。
7、表学习:
工:擅长。
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劝:勉励,奖励;劝告。
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训:教导,教诲;规范,准则,;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修:研究,学习;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整治,治理;修建。
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务:致力,从事;事务,事情。
攻:深入钻研。
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游玩,游览;旅行。
售:考试得中;实现;施展(奸计);卖出去;买。
庠、序、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傅(辅导太子)。庠序泛指学校。
8、表人物品行:
行:品行。
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节:气节,节操。
清(廉):清正廉洁。
贪:贪婪。
淫:荒淫。
靡:奢侈,浪费。
笃:①忠厚。②坚定。③深,甚。④(病)重。
敬:①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②尊敬,尊重。
忠:①(做事)尽心竭力。②忠于君主。
恕:①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②宽恕,原谅。
谅:①诚信。②相信。③原谅。
勤:①劳,辛苦,与“逸”相对。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质:本质纯真朴实。
文:华美,有文采。
忍:狠心;残忍;忍心;忍耐,忍受。
鲠(gěng):直爽,正直。骨鲠:正直,刚强。
鲠切:刚正率直。
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厚:忠厚,厚道。
矜:夸耀;骄傲自满;庄重;同情。
仁矜,仁爱,善体恤人。
悫(què):诚实,谨慎。
刚:刚强、坚强。
毅:意志坚定,果断。
恺悌(kǎi tì):亦作“岂弟”,或作“恺弟”,平易近人。
木讷: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奸:邪恶,狡诈。
佞:善辩,巧言谄媚。
诈:欺骗。
谄:巴结,奉承。
谲:欺诈,玩弄手段。
恭:恭敬,谦逊有礼。
循吏:循礼守法之吏。
俊杰:才智出众的人。
孤高:不趋时。
切:恳切,率直。
介:操守,志节;独特,不合群。
9、表人际交往:
诣:到……去。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思念。
劳:慰劳;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关心,照顾;思念;回头看;看;回头;只是,不过。
吊:慰问;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通报,传达;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共同的,通常的。
致:送达;献出,尽;传达,表达;招引,引来;取得,得到;意态,情趣。
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赡:供给,供养;富足,充足。
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赞许。
比:勾结;比较;认为与……一样;并列,挨着;及,等到;接连地。
信:言语真实;讲信用;相信。
微:地位低下,卑贱;衰败,衰弱;如果不是,如果没有;不显露的(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般人的衣服);暗中伺察。
攻:攻打;抨击,指责。
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丧捧,耽误。
10、表心理:
恨:遗憾,不满意(古人多用“怨”怨恨,恨不表,只有怨恨连用时才有仇恨义)。
望:埋怨,责怪;名望,名声;盼望,期望;农历每月十五。
期:期望,要求;一定的时间期限;约定(日期);约会;周(年、月)。
冀:希望。
幸:希望;宠幸,宠爱;特指皇帝到一处,驾幸;侥幸;幸亏。
矜:怜悯,同情;注重,慎重;庄重;骄傲;夸耀。
伐:夸耀,如自矜功伐。
施:夸耀,表白。
耻:耻辱;羞愧,羞耻心;以……为耻。
厚:看重;深,重,优厚;(为人)厚道,不刻薄。
少:轻视,看不起;稍微。
易:轻视;交换;改变;容易。
鄙:看不起,轻视;庸俗,浅陋;边疆,边远的地方;谦称自己。
哀:同情。
尚:崇尚,尊重;尚且;还。
厌:通“餍”,满足;讨厌。
异:惊奇,奇怪;奇特,与众不同。
恶:讨厌,不喜欢。
厌:讨厌,厌恶。
憎:恨,厌恶。
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与“褒”相对。
怨:怨恨,仇恨。
患:憎恶,讨厌,厌恶。
疾:恨,憎恶。
多:称赞。
嘉:赞美,嘉奖。
誉:称赞,赞美。
与:赞许。
许:赞许,赞同。
叹:赞叹,赞许。
过:责备。
责:责备、责罚。
咎:责怪、责备。
诛:责备、谴责。
让:责备,责怪。
谴:责备。
尤:指责,归罪。
折:指责。
谯(qiào):责备。
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计算;一一列举;屡次;六艺之一,算术;规律,必然性;天命,命运。
非:非难,责怪;不对的,不合理的;不是。
刺:斥责,指责;名帖,名片。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毁谤。
讥:非难,指责;讥讽。
质:质问,问;评判,对质;人质;作人质;质地;质朴,朴实;刑具,杀人时用的砧板。
容:宽容,容忍。
贷:宽恕,宽容。
恕:宽恕,原谅。
宽:宽宏,度量大。
畏、惧、惮:害怕,恐惧,畏惧。
骇:害怕,吃惊,惊骇。
遽(jù):恐惧。
欣(然):喜悦,高兴。然:……的样子。
悦(说):高兴,愉快。
怒:生气,愤怒。
愤:愤怒。
忿恚(fèn huì):恼怒,发怒。
涕泣:哭泣,流泪。
诟:怒骂,辱骂。
11、表受到诬陷:
中:中伤,污蔑别人使受伤害。
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诬:捏造罪状陷害人。
12、表刑罚:
髡(kūn):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qíng):即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劓(yì):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笞(chī)刑: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杖刑: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刖(yuè)刑: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膑刑: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宫刑: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大辟:是一种砍头的刑罚。
炮烙: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汤镬(huò):把人投入滚烫水中煮死。
车裂: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凌迟:将罪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地死去的一种刑罚。
腰斩: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菹醢(zū hǎi):把犯人剁成肉泥。
极刑:分割肢体、全身的酷刑。
13、表死亡的:
崩、薨、卒、不禄、死: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
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没(殁):死,去世。
终:指人死亡。
圆寂:指僧尼死。
14、表说话:
谓:告诉,对……说。
诏:告诉,告诫。
诰(gào):告诉。
告:告诉。
注: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达命令。
敕(chì):告诫,嘱咐,一般指皇帝的命令。
白:告诉,陈述。
陈:陈述。
对:回答,应答。
语:告诉。
谕:告诉,使人知道。
喻:告诉,使人知道。
晓:告知。
辩:辩论,申辩。
问:问,询问,与“答”相对。
谢:道歉;推辞;辞别;告诉。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问,追问。
诉:诉说,诉苦;告状;诽谤。
咨(后写作“谘”):商议,咨询。
属:嘱托;委托,交给;交给官吏治罪;连接;写作;……之类。
却:推辞,不接受;退。
敢:谦词,冒昧;表反问,岂敢。
15、表劝说:
说:劝说,说服。
劝:劝说,劝告。
规:规劝,谏诤。
讽:用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慎:表告诫,相当于“千万”,用于否定;谨慎,慎重。
16、表揭发/违背:
劾:检举揭发罪状。
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揭:显露,公布,揭发。
牾(wǔ)、忤(wǔ):违逆,冒犯,触犯。
逆:抵触,违背,不顺。
倍(背):违背,背叛,反叛。
17、表朝见:
朝: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觐(jìn):朝见(君主)。
18、表行走:
步:行走,步行。
趋:快走。
走:跑,逃跑。
遁、亡、逃、匿:逃走,逃跑。
逋(bū):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19、表时间的词语:
岁:年。
期年:满一年。
积年:好几年,多年。
曩(nǎng):以往,从前。
向:从前,往昔。
旦日:明天。
明日、翌日:第二天。
即日:当天。
是日:这一天。
是月:这一月。
旦:早晨。
宵:晚上。
久之:很久。
后:过了。
既而:不久,一会儿。
须臾、俄、俄而、有顷、顷之、少间、顷刻、少顷:一会儿。
寻:不久。
他日:以后。
将:方,刚才。
良久:很久。
尝:曾经。
既:已经。
素、雅:一向,平素,向来。
适:刚才。
卒:通“猝”,突然。
已而:过了些时候。
且:将近。
辄:立即,就。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当是时:在这时。
先是:这以前。
昔:过去。
比、迨、逮、及、洎(jì):等到。
居无何:过了不久。
当、方、会、适、属:适逢,正赶上。
用:因为。
稍:慢慢地,逐渐。
竟:穷尽。
20、表饥饱:
饱:吃足,与“饥”相对。
饥:饿,与“饱”相对。
饿:严重的饥饿,因饥饿而病倒。
馁:饥饿。
馑:饥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常作“饥馑”连用。
21、跟食物有关:
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干粮。
馔:食物,多指美食。
肴:熟的肉类食物。
膳:饭食。
羞(馐):美味的食物。
蔬:蔬菜。
果:果子,果实。
粟:谷粒。粮食的统称。
黍:黍子。
禾:谷子,稻子,泛指庄稼。
稷(jì):谷类。
菽(shū):豆类的总称。
稼穑(jià sè):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稔(rěn):庄稼成熟。
刈:割。
籴(dí):买进粮食。
粜(tiào):卖出粮食。
廪:米仓。
荒:荒年,收成不好;凶年。
歉:年岁歉收,收成不好,与“丰”相对。
丰、饶:富足,多。
赡:富足,充足;供给。
足、给:足,丰足。
22、表容器:
斛(hú):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斗:古代盛酒器,也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觞:古代酒器。
樽:盛酒器。
卮(zhī):古代酒器,四升为一卮。
23、表穿戴:
纨绔:古代贵族子弟穿的细绢裤,常用来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布衣:麻布衣服;平民,老百姓。
履:鞋。
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绶(shòu):丝带,常用来拴玉或印。
冠:①是帽子的总称;古代的一种礼仪。②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
冕: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巾:扎在头上的织物。
弁(biàn):①古代用皮革做成的一种帽子;②男子成年加冠称弁。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免冠:脱帽,常表示谢罪。
跣(xiǎn):赤脚。
24、表布匹:
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xiāo)、缣(jiān)、绸、罗、缎、绮、纱、绦(tāo)、缟、缯(zēng)
25、表桌床:
案、几、床(供坐卧的器具)、榻(床;几案)
26、表房舍:
宇、舍、馆、宅、第、邸、庑
宇:屋檐。庑(wǔ):高堂周围的廊房,厨房;房屋。
27、表少数民族: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28、与马匹有关:
马、驹、厩(马厩)、策、羁(jī 马笼头)、縻(mí 缰绳,捆,拴)、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逸(马脱了缰绳,放纵)、驭、御、驾、辕、辙、秣(mò 喂马的饲料;喂养马匹)
29、与水利有关:
堤、决(疏通水道)、溃(水冲破堤坝)、溢(水漫出来)、涨、灌溉、涝(雨水过多,淹了庄稼)、旱、堰(挡水的低坝)、芜秽(荒废,杂草丛生)。
30、表年龄:
襁褓(婴儿的被子)、孩提(刚会笑而处于提抱之中)、黄口(幼儿)、黄发(老年人)、垂髫(儿童或童年)、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等。
31、表祭祀: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猪)、太牢(牛羊猪三样齐全)、少牢(只有羊猪)。
32、表古代赋税:
赋、敛、课、调(征调)、庸(唐代代替劳役的一种赋税法)、催科(催办缴纳赋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一分飞艇回血上岸技巧心得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